1、黃河巨龍
黃河巨龍是亞洲壯的恐龍,等于10頭大象。2006年,在河南省汝陽縣三屯-劉店一帶數十平方公里范圍內,發現了恐龍化石點30余處。其中一具恐龍化石,長度有18米,光一根腳趾就有20厘米長,前肢較長,肩部高度為6米,肩寬達3米;臀部高度為5.1米,臀寬達2.8米,而頭部高度則有8米左右。它是目前已知亞洲體腔大,即高大、外形肥胖的恐龍,堪稱“亞洲龍王”。根據現有的資料可以確定,這只恐龍是見到的世界個頭小的竊蛋龍類
-
中文學名:
黃河巨龍
-
拉丁學名:
Huanghetitan
-
界:
動物界
-
分布區域:
黃河
2、顧氏小盜龍
顧氏小盜龍在遼寧北票被發現,是世界發現保存最完整、最小、長有四翼的恐龍。它可能是樹棲者,這為小型恐龍向鳥的進化提供了實證。顧氏小盜龍是目前發現的第一批會飛的恐龍,正型標本全長僅約77厘米,食性為肉食。軀干相對較短,僅為后肢長的44%~50%,尾比身體長;其以橈骨具突出的二頭肌結節、前肢第Ⅰ指很短、單一胸骨平且大、恥骨強烈彎曲、脛骨拱曲等可與趙氏小盜龍相區分。顧氏小盜龍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其身體上除了發育著絨羽狀羽毛外,在其前、后肢及尾后部還發育著非常長的扇形飛羽或尾羽。
-
中文學名:
顧氏小盜龍
-
拉丁學名:
Microraptor gui
-
界:
動物界
-
門:
脊索動物門
-
綱:
蜥形綱
-
目:
蜥臀目
-
亞目:
獸腳亞目
-
科:
馳龍科
-
亞科:
小盜龍亞科
-
屬:
小盜龍屬
-
種:
顧氏小盜龍
-
分布區域:
中國遼寧省西部
3、中華龍鳥
中華龍鳥生存于距今年內1.4億年的早白堊世。1996年在中國遼西熱河生物群中發現它的化石。開始以為是一種原始鳥類,定名為“中華龍鳥”,后經科學家證實為一種小型食肉恐龍。它的最初骨架大小有1米左右,前肢粗短,爪鉤銳利,利于捕食,后腿較長,適宜奔跑,全身還披覆著一至原始絨毛。研究發現,中華龍鳥全身覆蓋著黃褐色和橙色相間的羽毛,而尾巴則是橙白兩色相間的。
4、太白華陽龍
太白華陽龍是一種中等大小的原始劍龍,體長4.3米,其主要特點是頭大而厚重,呈三角形,頸子較短,前肢大大短于后肢,但四足著地行走。背部兩列骨板比較小,形狀多變,尾端具兩對板狀尾刺?,F有標本陳列在自貢恐龍博物館以及重慶博物館中,這具標本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時代最早的完整劍龍骨架。
-
中文學名:
太白華陽龍
-
拉丁學名:
Huayangosaurus taibaii dong, et. al
-
科:
華陽龍
-
分布區域:
中國自貢大山鋪
5、巨型山東龍
巨型山東龍屬于恐龍類中的鳥臀目恐龍,是1964年8月在山東諸城呂標鄉的龍骨澗發現,從頭到尾有15m長,站起來有8m高,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體形最高大的鴨嘴龍。特點是嘴寬而扁,很象鴨喙。頭骨長,頂面較平,頭后部較寬,齒骨牙列較長,有六十個齒溝。以兩腿行走,前肢相對較小,后肢粗壯,趾間有蹼,并有一條很長的大尾巴。
-
中文學名:
巨型山東龍
-
拉丁學名:
Shantungosaurus
-
界:
動物界
-
門:
脊索動物門
-
綱:
蜥形綱
-
目:
鳥臀目
-
科:
鴨嘴龍科
-
亞科:
鴨嘴龍亞科
-
屬:
山東龍屬
-
種:
巨型山東龍
-
分布區域:
山東諸城
6、馬門溪龍
馬門溪龍屬蜥腳類亞馬目,不僅是中國發現的最大的蜥腳類恐龍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恐龍之一。此屬動物全長約22米,體軀高將近7米,體重達55噸,頸部也是所有恐龍中最長的(最長頸部可達12.1米,相當于體長的一半),不僅構成頸的每一頸椎長,且頸椎數亦多達19個,是蜥腳類中最多的一種。馬門溪龍生存于1.4億年前的侏羅紀晚期,于白堊紀末期滅絕,與雷龍外形非常相似,唯一的不同就是脖子長度。
7、棘鼻青島龍
棘鼻青島龍,1950年,在山東萊陽,由山東大學發現,是新中國成立后發現的第一具恐龍化石。棘鼻青島龍是一種恐龍,生存于白堊紀晚期,身長為6.62米,身高4.9米,在鼻骨上相當靠后的地方長著的一條帶棱的棒狀棘,很像獨角獸的角,從兩眼之間直地向前伸出,它不善于奔跑,又缺乏自衛武器,只適合在淡水湖泊生存。其化石被發現于中國山東省萊陽市的白堊紀國家地質公園內,是中國發現的著名的有頂飾的鴨嘴龍化石,也是中國首次發現的完整的恐龍化石,是中國第一具早、完整的棘鼻恐龍化石骨架。
-
中文學名:
棘鼻青島龍
-
拉丁學名:
Tsintaosaurus spinorhinus
-
界:
動物界
-
門:
脊索動物門
-
目:
鳥臀目
-
亞目:
鳥腳亞目
-
科:
鴨嘴龍科
-
屬:
青島龍屬
-
分布區域:
中國山東省
8、許氏祿豐龍
許氏祿豐龍,1938年在云南祿豐被發現,它是中國人發現、發掘、研究和裝架展出的第一條恐龍。許氏祿豐龍是原蜥腳下目恐龍的一個屬,生存于侏羅紀早到中期的中國西南部?;瘶吮景l現于中國的云南省祿豐,是中國所發掘古老的恐龍之一,與歐洲西部三疊紀晚期巖層中所發掘的板龍極為神似。它體形輕巧,長約4至5米,有小而不太伸長的頭骨,眼眶圓大,尾巴健壯,手和足的第一指特別發育,口中上下至少有25顆牙齒,這些牙齒形狀與樹葉相似,前后邊緣有微小的鋸齒。
-
中文學名:
許氏祿豐龍
-
拉丁學名:
Lufengosaurus
-
界:
動物界
-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蜥形綱 Sauropsida
-
目:
蜥臀目 Saurischia
-
亞目:
蜥腳形亞目 Sauropodomorpha
-
科:
大椎龍科 Massospondylidae
-
屬:
祿豐龍屬 Lufengosaurus
-
種:
許氏祿豐龍 L. huenei
-
分布區域:
中國云南
9、師氏盤足龍
師氏盤足龍,1922年至1923年,在山東蒙陰(現新泰市),由奧地利的師坦斯基和中國地質學家譚錫疇發現?;贿\到瑞典烏普薩拉大學,1929年由瑞典著名古生物學家維曼研究命名,它是中國第一只蜥腳類恐龍。我國發現的早的巨龍形類恐龍是師氏盤足龍,同時這還是在我國發現的第一只蜥腳類恐龍。盤足龍的頭骨和圓頂龍的比較接近,都屬于比較粗壯而高的類型,而且鼻孔也很大,牙齒也都屬于粗壯的勺形齒;但是盤足龍的頭骨比圓頂龍的要長一些。盤足龍的頸椎很長,而且數量很多,有十七個,估計長度超過體長的一半。師氏盤足龍體長達到10到11公尺,是中國所正式命名的第一只蜥腳類恐龍。
-
中文學名:
師氏盤足龍
-
拉丁學名:
Euhelopus zdanskyi Wiman
10、黑龍江滿洲龍
黑龍江滿洲龍是鳥腳亞目、鴨嘴龍科、滿洲龍屬的一個種。植食性,體長約8米,生活在中生代的白堊紀晚期?;l現于中國東北地區,是我國境內發現的第一具恐龍化石。從1915年至1917年俄國地質學家連續到我國進行了三年的大規??疾旌桶l掘,采集到一批恐龍化石。他們把采到的化石進行了修理,并配上三分之一的石膏模型,把這些化石裝架起來,陳列到彼得堡地質博物館里。研究認定,這是一種鴨嘴龍,高4.5米,長約8米,俄國地質學家把它命名為滿洲龍。
-
中文學名:
黑龍江滿洲龍
-
英文名:
Mandschurosaurus amurensis
-
亞目:
鳥腳
-
科:
鴨嘴龍
-
屬:
滿洲龍
-
分布區域:
中國黑龍江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