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世界上辦學規模最小的大學
世界上辦學規模最小的大學是深泉學院,這是一所兩年制學院,是世界上在校生最少的大學,大約有26人在校就讀。該校每年向SAT(美國高考)考試中排名靠前的男生發放邀請,最終只錄取10至15名新生。美國《普林斯頓評論》數據顯示,該校學術質量得分與哈佛大學并列第一,學生SAT平均成績也高于哈佛。兩年學制結束后,絕大部分畢業生轉入哈佛、耶魯、康奈爾等常青藤名校繼續大三學業。
-
中文學名:
大熊貓
-
拉丁學名:
Ailuropoda melanoleuca
-
英文名:
Giant Panda
-
別稱:
貓熊,竹熊,食鐵獸
-
界:
動物界
-
門:
脊索動物門
-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
-
綱:
哺乳綱
-
亞綱:
真獸亞綱
-
目:
食肉目
-
科:
熊科
-
亞科:
大熊貓亞科
-
屬:
大熊貓屬
-
種:
大熊貓
-
亞種:
大熊貓指名亞種,大熊貓秦嶺亞種
-
分布區域:
中國四川,陜西,甘肅等地
2、世界上最短的戰爭
英桑戰爭,是1896年8月27日發生在英國和桑給巴爾之間的一場戰爭。由于這場戰爭前后一共只持續了45分鐘,它保持了持續時間最短的戰爭的紀錄。
3、最快進球紀錄
足球界各項記錄之一。在塞爾維亞的一場青年隊比賽中,博萊特隊的隊員巴基奇在開場哨吹響后,中圈開球直接破門,整個過程大約用了2.4秒,刷新了由前巴西國腳弗雷德效力米內羅競技時保持的3.17秒的紀錄。開場時,巴基奇眼睛死死盯住主裁判,主裁判剛剛抬手他就開始助跑,哨音剛剛落下,他已經大力將球踢出,最終球在距離球門1米的位置彈著地鉆入球門。
4、世界上最長的郵輪
世界上最長的郵輪是瑪麗皇后二號?,旣惢屎蠖?RMS Queen Mary 2),一艘隸屬卡納德郵輪公司 (Cunard Line) 的豪華郵輪,由法國大西洋造船廠制造,造價8億美元。在2002年建造的時候,瑪麗皇后二號被公認為世界上最長、最闊和最高的客輪。她亦曾是排水量最大的客輪,達到148,528噸?,旣惢屎蠖栭L345米,寬45米,總高72米,吃水10米。
5、巴音布魯克草原
巴音布魯克景區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靜縣西北部,以天山高位大型山間盆地中以高山草甸草原和高寒沼澤濕地生態系統為背景,以開都河上游河曲、沼澤濕地為主體的自然景觀旅游區。巴音布魯克景區總面積約1259.47平方公里,由天鵝湖、九曲十八灣、巴音布魯克鎮三部分組成,有草原之戀、天鵝家園、扎克斯臺觀鳥臺、巴潤庫熱、巴西里克觀景臺、草原圣山塔格楞山、胡參庫熱等景觀,是集山丘、盆地、草原、濕地為一體的生態旅游景區。
6、橄欖海蛇
橄欖海蛇是一個危險的毒蛇,是澳大利亞北部的珊瑚礁蛇。它有一個堅固的身體,紫褐色與淡棕色的底部。通常有一些全身乳白散鱗,尾部垂直壓縮,大多是用奶油下來后布朗里奇白色。平均大小為1.2米,但能長到2米。雖然它可以攻擊,但是攻擊是罕見的。
7、黑曼巴蛇
黑曼巴蛇屬于前溝牙毒蛇,毒液為神經性毒,毒性極強。棲息于開闊的灌木叢及草原等較為干旱的地帶,是攻擊速度最快的蛇。黑曼巴蛇采用的是神經毒素,靠攻擊獵物的神經系統而令其麻痹。平均來說,10-15毫克的黑曼巴蛇毒液就可以殺死一個成年人,而黑曼巴蛇的毒液量為100-120毫克,最多可達200毫克,這足夠殺死13-20個人或一匹重600千克的長頸鹿。通常被黑曼巴蛇咬后,最快15-30分鐘,最慢一小時內就會死亡。
-
中文學名:
黑曼巴蛇
-
拉丁學名:
Dendroaspis polylepis
-
英文名:
Black Mamba
-
別稱:
黑樹眼鏡蛇
-
界:
動物界
-
門:
脊索動物門
-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
-
綱:
爬行綱
-
目:
有鱗目
-
亞目:
蛇亞目
-
科:
眼鏡蛇科
-
屬:
黑曼巴蛇屬
-
種:
黑曼巴蛇
8、世界上最高的陸上動物
世界上最高的陸上動物是長頸鹿。長頸鹿是一種生長在非洲的反芻偶蹄動物,拉丁文名字的意思是“長著豹紋的駱駝”。它們是世界上現存最高的陸生動物。站立時由頭至腳可達6-8米,體重約700千克,剛出生的幼仔就有1.5米高;皮毛顏色花紋有斑點和網紋型,頭的額部寬,吻部較尖,耳大豎立,頭頂有1對骨質短角,角外包覆皮膚和茸毛;頸特別長(約2米),頸背有1行鬃毛;體較短;四肢高而強健,前肢略長于后肢,蹄闊大;尾短小,尾端為黑色簇毛。牙齒為原始的低冠齒,不能以草為主食,只能以樹葉為主食;舌較長,可以用于取食;具短角,角上被有毛的皮膚覆蓋。
9、水蟒
水蟒一般指水蚺,也稱為綠森蚺、綠水蚺,是現存蛇類中體型較大的一種,成年水蚺體長5-10米,體重可達220公斤,習棲江河中,可長時間沒入水中或把頭露出水面一點。水蟒主要捕食陸生動物,如哺乳類及鳥類,在有些地方也吞吃短吻鱷,屬于卵胎生,還有夏眠現象,可能與它生活的水域變干有關,水蚺可埋入淤泥中,借以減少體內水分的蒸發。
-
中文學名:
水蚺
-
拉丁學名:
Eunestes Murinus
-
別稱:
綠森蚺,綠水蚺,水蟒
-
界:
動物界
-
門:
脊索動物門
-
綱:
爬行綱
-
目:
有鱗目
-
亞目:
蛇亞目
-
科:
蚺科
-
亞科:
蚺亞科
-
屬:
無毒蛇屬
-
種:
水蚺種
-
亞種:
水蚺亞種
-
分布區域:
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
10、緬甸蟒
緬甸蟒(學名:Python bivittatus)也有人稱為緬甸巖蟒,又叫南蛇、琴蛇、雙帶蚺,是蛇亞目蟒科蟒屬亞洲巖蟒的亞種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巨型的六種蛇類之一,在亞洲緬甸蟒是第二大蛇,根據《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記載,此前最長的一條緬甸蟒長9.75米,但是大部分的個體多在五米以內,體重可達91公斤。緬甸蟒是東南亞地區的本土品種,多居于熱帶雨林里。在一些接近水源的地方較容易接觸到它們,有時也會出沒于樹木上。
-
中文學名:
緬甸蟒
-
英文名:
Python bivittatus
-
別稱:
緬甸巖蟒、南蛇、琴蛇、雙帶蚺
-
界:
動物界
-
門:
脊索動物門
-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
-
綱:
爬蟲綱
-
亞綱:
雙孔亞綱
-
目:
有鱗目
-
亞目:
蛇亞目
-
科:
蟒科
-
屬:
蟒屬
-
種:
印度蟒
-
亞種:
緬甸蟒
-
分布區域:
主要分布在東南亞,包括中南半島、馬來半島、印度北部